close

(假日整理舊檔案時,發現這個2003年在進修教育學程-哲學教育課所寫的學習心得報告,自認言之有物,並紀錄著個人的成長歷程,小改文字就放上來了~)

前言

        我的女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萌芽的呢?我想是從五歲吧!當我發現我可以將隔壁鄰居的「ㄚ霸」男孩打哭之後開始,當時的我是個激進派的女性主義者。

家庭環境

        我的女性主義能夠在無形中自然成長,來自於家庭環境的寬容。根據媽媽回憶我出生當天的情形,爸爸從工廠趕回家準備到醫院看望我和媽媽時,饒舌的鄰居自作聰明告訴他,說媽媽生了一個男孩。結果爸爸到醫院看到我之後,很生氣的對媽媽說他並沒有重男輕女的想法,為何要讓鄰居騙他?媽媽也覺得很無辜,她哪裡像是會做這種蠢事的人呢?

        我的父親成長於一個有六個哥哥、一個弟弟、二個姊姊的家庭,父母在市場擺攤做小吃生意,所以從小自行打理一切事情,包括讀書、帶便當、自行縫補衣物等,所以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我並沒有受到來自父親的差別待遇,而造成我不得不去爭取女權的情形。

        而我的母親生長在務農家庭,有兩位兄長、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雖然天資聰穎,但在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下,身為長女的她只能在取得小學畢業證書後,就投入幫忙家務農事的工作。儘管她的觀念保守,但是她也希望她的下一代在學業上能夠取得更高的學歷,以彌補她的遺憾。

        我的父母對待我們並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存在,但是在他們兩人的夫妻生活中卻仍然可以見到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影響,我想他們就是存在觀念轉彎中的那一代吧?在知與行的矛盾中成長著。

能力的表現

        我和姊姊的成長歷程中,由於我們兩個的學業成績及各方面表現都不錯,父母對於我們的學業表現是建立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就儘量栽培。對於我們的主張也會尊重,所以選填升學志願時也沒有受到父母的限制,或是說一些女孩子應該讀文科或社會組比較合適的建議。我選擇的學校是工專,選讀的科系是土木工程科;一個傳統上是屬於男性的專業領域。我想會唸書或許是我和姊姊能夠獲得該有權利的因素吧?就像十九世紀女人開始受教育之後,促成女權運動興起一樣。

        我的女性主義行動派就從就讀工專開始,我的頭髮是短的,平常上學的服裝以褲裝為主(在工專校園這是普遍現象,因此有個所謂女聯社的社團常常提倡週三穿裙子運動),我和班上男生一樣唾棄一位娘娘腔的同學,我在實習課同樣捲起袖子彎折鋼筋、砌磚頭、翻水泥砂漿。老師說喝酒是我們的必修學分,所以舉起酒杯我也是豪邁的說一聲〝乾杯〞……,只要是班上男生做得到的我也可以,甚至比他們更好。我甚至參與學會會長的競選,只因為有人說本科從來沒有女生當過會長。

        我總覺得我的所謂大女人主義其實來自於我的不認輸,和好勝心作祟。因為我喜歡當個人上人,而在一個以男性為主的文化架構下,要獲得認同和推崇,自然會以成為一個男性社會中的佼佼者為成功的目標了,這不也是女權運動者在初期要突破重圍的手段之一嗎?

愛情、工作和婚姻

        我的行動派時代衰退於開始談戀愛。男友和我是同班及同社團的同學,他不明白為何像我這麼優秀的人要選擇他,所以為了他的「男性尊嚴」,我們不在班上公開,他照常參加班上男生和女校的連誼。外出吃飯、買東西時,我會把錢先交給他,由他一起付賬,即使那頓飯是我請客。這段戀愛終止於我考上插大,而他落榜,我們已不符合男尊女卑的社會規範,所以他向我說拜拜並祝我找到一個優秀的大學男友。

        在我專科即將畢業及讀大學的兩年中,我閱讀了大量的所謂的女性書刊,例如,女性如何在職場上成功、女性如何擺脫等待白馬王子情結、女性如何理財、女性如何為自己買房子等等。

        大學畢業後我為自己找工作的職務範圍定為監工,也如願找到一家建築師事務所擔任輕鬆的監造建築師。但在工作半年之後,對於常常得灰頭土臉回家的日子有點厭倦,也期待工作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隨後就跳槽到一家大規模的營造公司做內業的工作。我的主管是女性,其實幾乎所有內業的主管都是女的,因為在營造這個行業中,性別角色相當清楚,男性負責外業當監工、女性負責內業管理財務預算,很難有突破的空間。

        一個女性的工作表現和她的感情婚姻真的有所衝突嗎?當我向家人抱怨工作上受到限制,沒有發展空間時,父親告訴我,以我現階段的目標應該要好好想一想將來怎麼幫另一半打理他的事業,至於自己的工作只要安定就好。父親的說法對我來說有如番外話,我壓根兒沒想過,而且我很驚訝的是,對於自己辛苦拉拔栽培的女兒,父親怎麼不是期待我的功成名就,卻希望我去成就他人-當某個男人背後的女人。

        在某一次的公司聚會中,兩位和我情同姊妹的同事對我說,她們覺得我是個條件很好的女孩子,為什麼公司的男生沒有追求我呢?她們歸結出的原因是我在公司的工作表現太強悍了,一般男性都希望女性是溫柔體貼的。所以他們想建議我在作風上能夠有所改變,以免嚇走一段姻緣。我婉拒她們的好意並且告訴她們,我的溫柔只會表現在個人私生活的那一面,在職場上我只想就事論事,我並不想為了找到一個對象而壓抑我在工作上的表現,如果那些男人只想找一個可以讓自己展現威風的對象,我只能說很抱歉,那樣的人並不適合我。

兩性的真平等

        我擁有女人這個軀殼三十多年了,卻到了這一兩年才體認到自己是個女人,這應該是在經過現實生活中體認,使自己的內在修鍊已逐步成熟,又或者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身體及心理狀況有所了解及掌控之後;當我開始回答別人下輩子我仍然願意當女人時,我已經了解到男女之間的差異是天生的,也正因為它是自然的,所以不必刻意去改變。我想,追求性別的平等應該表現在本質上,而不是表現在形式上,所以應該改變的是這個社會環境在形式上對女性的壓抑,而不是改變女人的本質去爭取男性文化構架下平起平坐的機會。就像在大陸的共產制度下,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同工同酬,但是她們也了解到,在中國幾千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下,所謂平起平坐也不過是表面文章。

        「女男平等」和「男女平等」哪一個才是真平等呢?在我們過分彰顯了女性權力之時,是否也因此已經對某部分男性造成壓抑的行為呢?當人們為一份勞力工作付出時,男性確實因為先天條件的優勢,在同樣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比女性完成的工作量多,此時要求男女同工同酬是否算是真平等?而一位女性主管在外在行為上是否就得比照男性主管,穿西裝、打領帶、削短頭髮、甚至喝起酒來不皺眉頭,抽起雪茄照樣吞煙吐霧,才能獲得老闆部屬的認同呢?我想並不是。

        儘管現在的我在聽到已為人媳婦的友人宣佈懷孕驗胎的結果時,也會不由自主的道喜或露出擔憂的神情(在重男輕女觀念尚未消弭無形以前,其實這中間包含的多數是疼惜),但是我認為,兩性之間已不需要去刻意顯揚或壓抑某一方,只要順應天性去發揮就好,兩性之間如果體認到彼此的差異只是天生,自然就能相互包容尊重而對等視之。前幾年開始倡導的女性思維,也顯現出兩性的大腦功能存在著先天的差異性,面對越來越多元的社會環境,兩性之間的差異正好可以展現不同的成效來共同適應這個多變的環境。

不只爭女權

        現階段的我對於女權運動已是落實到生活中,日後想要努力爭取的、抗爭的是身為一個人該有的平等權利。

        我常在收看新聞媒體時,產生一些疑問,最初是這樣引起的:銀樓發生重大搶案時,記者以高於平日的音量說:「今天在某地的鬧區發生了“女”搶匪在光天化日之下衝入銀樓……..」我不明白當其他搶案發生時,不曾聽見記者說這位“男”搶匪如何如何,為何此刻要強調搶匪是女的呢?所以我開始注意新聞是否有存在著性別的偏見,但觀察幾天似乎看不出有這種跡象,因為當新聞案件主角是老人時,他們會說老先生或是老太太;案件主角是兒童時他們又會說是男童或是女童。

        我漸漸得到一個結論是,在新聞的語言社會裡主性別是男性成人。所以當他們要提到其他配角時,就要加以說明他的角色、性別。相比擬於我們的社會長久以來建構在一個強權政治下,從秦始皇以降到民國解嚴前,這個社會的生存條款都是為強權者設計,弱勢者只能在縫隙中苟延殘喘著。從言語上去評論人權的不公或許有些雞蛋裡挑骨頭的意味,但是這不就是強權概念未除的陰影所致嗎?大家都知道社會是由各種人所合力組成,故社會中的組成分子都相同重要,共享權利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然而我們的真實社會中,權利資源的分配不公卻四處存在著。

        從女性主義中人類可以學習到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在女性的思維中可以從關懷弱勢團體發展到爭取公平的權利,這是我對女權運動的未來期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ymco768 的頭像
    kymco768

    背包和鞋子

    kymco7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